具有中国生活经验的人,一定会知道每天晚上 7:30 的《新闻联播》,之后有个《天气预报》节目。全国大部分电视台都会转播《新闻联播》和《天气预报》。在节目里,主持人会先就全国的气象情况作总体介绍,后面一一列举全国各大城市等的天气。在节目后半段,背景音乐据是改编版的电子琴曲《渔舟唱晚》。我特意查了一下,CCTV 昨天(2025 年 7 月 1 日)还在使用这首乐曲。B 站上可以找到不晚于 1992 年 1 月 26 日的天气预报已开始使用此背景音乐,而 1990 年 12 月 6 日的节目则没有使用,可见此音乐已至少使用了 33 年。(1987 年 11 月 20 日的节目使用的背景音乐是《西湖的清晨》,其中第三、四句的 motif 和《渔舟唱晚》中的非常相似。根据 1992 年 1 月 26 日视频中提供的信息,《渔舟唱晚》在 1980-1986 年曾被使用,后来停用了一段时间,又在 1991 年 10 月 1 日恢复,直到今天。)
据维基百科,《渔舟唱晚》古筝曲的来源有两种说法。多年来一直认为是古筝演奏家娄树华(1907–1952)在 1930 年代中期根据古曲《归去来兮辞》为素材改编而成;也有说法称该曲为金灼南(1882–1976)据山东传统筝曲《三环套日》、《流水激石》等改编而成,并于 1930 年代将此曲传授给娄树华。现广泛流传的娄树华版本的前半部分与金灼南版本相同,后半部分为娄树华版本所独有。(有关说法可参考姜宝海《筝学散论》山东文艺出版社,1995年版,第61—62页。)
网上能找到的娄树华版的古筝独奏《渔舟唱晚》曲目约 3 分多钟,并不包含《天气预报》所用的背景音乐,其的旋律与传统的古筝曲《渔舟唱晚》完全不同。这是怎么回事呢?
资料显示,生于民国年间、文革中遭到迫害的黎国荃(1914-1966)为《渔舟唱晚》编写过小提琴曲版本,此版本流传甚广。如,网上能找到发行于 1996 年的吕思清的独奏版本(第二乐章位于视频 2:35);吕思清 2014 年在台北市立國樂團的演出视频 2:20 左右。通过聆听对比,可以发现其旋律已和《天气预报》背景音乐有了较高的相似性。经查证,黎国荃改编版的《渔舟唱晚》小提琴独奏曲被收入多个中国考级体系的曲目。可以认为,黎国荃应该是《天气预报》背景乐曲原始的作者。如果能够从中央音乐学院图书馆借到 1958 年黎国荃发表的原始乐谱,证据就算实锤了。
据维基百科,1980 年代初期,上海演奏家浦琦璋结合 1970 年代末的纪录片旋律,将该曲改编成电子琴独奏版,后被中国中央电视台采用,并长期作为其晚间《新闻联播》结尾之《天气预报》节目的背景音乐。《天气预报》中没有使用电子琴曲的完整版本。掐头去尾,到最后的部分,又从中间随便截了一段,衔接并不自然。根据《重庆晨报》2018年10月1日报道:
1984年,中央电视台从中选取了其中1分43秒至2分48秒这一段做了无缝连接,从此这首名曲改编曲就成了陪伴了我们30年的中央电视台天气预报背景音乐。当年浦琪璋用“雅马哈”三排键盘的音乐会电子琴改编演奏这首曲子时,也没有想到此曲会成为黄金时段节目的黄金背景音乐。
据王莫之《屠巴海和1978-1986年的上海通俗音乐》一文中有第三人对这段历史更生动、详细的口述记载:
王莫之: 天气预报的配乐是浦琦璋的《渔舟唱晚》吧。
屠巴海: 那是后来,最早是《西湖的清晨》。后来嘛,八几年她(指浦琦璋)买了一个琴,是个三排的合成器,四五个人都扛不动。 她是演奏家嘛,反正这里面很多复杂的东西,一写就成功了。为什么成功呢?老百姓听了太多样板戏啊,听得烦了,只是要柔和的,好听的 […]
王莫之:您刚才提到了合成器,上海的第一台合成器是怎么一个情况?
屠巴海:是上海手工业局采购的。上海改革开放以后,第一个赚钱的是手工业局,它是中国唯一一个压倒优势出口,包括地毯,[…]为了宣传这个呢,手工业局成立了一个广告科,我们帮他们做广告音乐。广告科有个副科长,是上海改革开放以后第一个声乐比赛的冠军,姓胡,她就找我来录音了,说,要是有个电子琴就好了,录进去就好了,省得叫一大堆人来伴奏,那是1979年。琴买来了,三千块不到,两千七吧,反正是一大笔钱,是卡西欧的,当宝贝一样,钥匙是我保管,我搞了一两天就明白了,大约有了一个方向,所以我就成了上海第一个弹电子琴的人,为了这个事情呢,还拍了一部电影。当时科教纪录片火呀,天天嘛介绍插秧啊、农耕啊,那么就介绍电子琴吧,再找点专家问问,什么叫电子琴。谁来表演呢?那么就屠巴海,但是我拒绝了,因为我长得太难看了。我说有两个女孩子可以来试试,一个就是浦琦璋,一个就是陈维文。陈维文是上海广播乐团的,真正的钢琴家,基础好。后来我觉得一个男人三四十岁了,还在台上玩电子琴,还有我英语不好,这也是后来不搞电子琴的原因,专心作曲和指挥。浦琦璋坚持了下来,她是搞扬琴的,钢琴弹得一般,但是人聪明,女同志嘛,游说的本事比较大,文化局给她买了一个琴,这个琴一进来她就不一样了。这个琴当时世界上最贵,要五万人民币,附带两个人去香港,雅马哈的分部去培训,本来应该我和她去,我当时忙得头昏脑胀,全国近十家唱片公司的艺术顾问,发片忙得很。
据丁言仪《旅美杂记》(刊载于《上海音讯期刊》2012(?)年第3期第7版),浦琦璋移居美国,在纽约地区生活。
下面这个 YouTube 视频收录了 2:18 的该曲片段。完整的演奏收录于《劲舞:浦琦璋电子琴独奏》这盘 1980 年代发行的磁带中。
从娄树华《渔舟唱晚》到 到浦琦璋演奏的《渔舟唱晚》之间,还有一位法国音乐人 Jean Michel Jarre,他是第一位被允许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演出的西方音乐人。他在 1981 年中国演出的下半场中,表演了一首名为《Fishing Junks At Sunset》的曲目。现在我们能从 YouTube 上找到据称是该首乐曲表演的录音:
根据 2019 年 Mixmag 的文章《30多年前,中国首场电子音乐演出的台前幕后》,演出后,雅尔先生被聘为中央民族音乐学院荣誉教授,近三十年来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气象预报的背景曲《渔舟唱晚》的作者浦琪璋女士就是他的学生之一。此后中国引进了雅尔先生的三张作品《Oxygene》、《Equinoxe》、《Les Chants Magnetiques Fields》发行磁带一度导致市场脱销。八十年代末雅尔突然淡出中国大陆,一直到2004年,法国总统希拉克访华,开启了中法文化交流年之法国年,雅尔才再次访华并于当年10月7日晚在天安门和午门举办了分场音乐会,演播设备由法资公司TCL赞助。
不过 Jean Michel Jarre 演奏的版本似乎和《天气预报》版没有太大关系,更可能是他作为老师,启发学生浦琪璋创作了基于黎国荃改编的电子琴曲。
P.S. 也有观点认为《渔舟唱晚》的旋律、和声与作曲家王立平(1941-)为 1978 年电影纪录片《潜海姑娘》所作背景音乐也有一定相似性。不过从时间线上看,王立平受到黎国荃、浦琦璋作品风格影响(而不是反过来)的可能性更大一些。
P.S.2 CCTV 只采用了原电子琴演奏版的第二节,跳过了前两个小节的前奏(即 1:43 开始),又因为 2:48 后面的部分逐渐加速,不太符合《天气预报》沉稳的节目风格,可惜编辑的时候节奏没对齐。曲目第一乐章和第三乐章,织体略显单薄,使用了弯音轮感觉听上去有点光怪陆离,观众可能不太容易接受。
其他参考资料
- 《中国气象报》2018年4月12日 第四版 《渔舟唱晚》:四代名家的时空接力
- 聊城与央视天气预报《渔舟唱晚》有这样的渊源
- 黎国荃改编《渔舟唱晚》小提琴谱,音乐出版社,1958。中央音乐学院图书馆索书号 42.14/L129.1
- 丁言仪《旅美杂记》,刊载于上海音乐家协会主办的《上海音讯》期刊 2012年(?)第3期-第7版